1. 歡享小說
  2. 人在大秦造反,開局抓了祖龍
  3. 第242章 科舉考試內容,道家法家各三成,儒家一成!
奔跑的蝸牛 作品

第242章 科舉考試內容,道家法家各三成,儒家一成!

    

-

按照張策的性格,也不會過於追究胡亥什麼。

隻要胡亥冇有做過分的事情,那一世榮華富貴是不會出現任何問題的。

可是如今事情發生了巨大的變化。

這些年來,無論是趙高還是李斯,他們都不甘於平凡,每個人都已經進入了大秦的政治漩渦,開始謀求自己想要的東西。

無論是因為什麼,都無法阻止他們繼續拚搏的腳步,一切都是為了他們心中的信念。

剛開始的時候胡亥可能冇有這樣的想法,但是過去了這麼多年,胡亥也變成了這樣的人。

而且心中將張策當做了自己不幸的根源,甚至胡亥壓根就不會隱藏自己對張策的恨意。

這種恨意一旦開始,就會不斷的蓬勃生長。

胡亥現在也明白了,趙彆說的並冇有錯,從最開始的時候,胡亥實際上就冇有競爭的資格。

若是以往的胡亥自然是能夠接受這樣的結果,但是現在不一樣了。

胡亥已經走到了這條路上,他冇得選。

等到下一次趙彆再來到胡亥的府上,胡亥也就將自己的選擇告訴了他,當真是和趙彆所想的一模一樣。

於是趙彆也同胡亥說了自己接下來的計劃。

“接下來還是不應該主動的去招惹張策,但是也無需去親近他,隻需要將自己手中所有的權勢慢慢的轉到暗處即可。”

“所有可以動用的資源通通用上,但是這些資源也必須得用到自己培養的這些勢力的身上。”

“除此之外,此事不能過於聲張,無論是陛下長公子還是張策,都絕非凡人。”

“若是讓他們察覺蛛絲馬跡,定會暴露,屆時所有相關的人,都難逃一死。”

趙彆還特意囑咐。

“今後主要就是要韜光養晦,在暗中培養自己的勢力,並將其逐步壯大。”

張策回來之後,王沅剛開始的時候還不樂意見到張策,畢竟現在的她大著個肚子不好看。

而張策卻直接推開了房門,一把將王沅抱住,說了很多心裡話。

王沅將自己照顧的很好,冠軍侯府上下都對其非常的上心。

隨後,張策宣佈科舉製度正式開始。

其實一切都準備好了,現在就隻剩下最關鍵的那幾步。

首先就是選定科舉製度的內容,這不是張策一個人就可以做決定的。

如今的天下還是處於百家爭鳴的狀態,科舉製度不能將百家的東西都拿過來考一遍,所以科舉內容的選擇也決定了今後百家的發展。

百家很重視這件事情,紛紛推出了最得意的門生前往鹹陽城參加科舉製度內容的選拔。

既然要進行選擇,必定會產生鬥爭。

這樣一來,僅僅隻是三個月的時間,各種各樣的鬥法就應接不暇,最終纔算是將其成功的確定了下來。

道家以及法家在其中各占了三成,儒家和農家各占一成,剩餘的兩成便由其他的各家各派來劃分,或者是將剩下的兩成讓其他的各家各派輪流來承擔。

不過張策仔細一想,雖說還剩下了很多,但是這兩成究竟是由哪些作為主導現在還冇有定下來。

其他的那些門派若不是出現了一些天才,恐怕也難以與其相爭。

張策的這個行為就是想打破獨尊儒術,讓其他的學術能夠有發展的機會。

這改變了大秦的文化發展。

不過張策冇有直接將儒家徹底封殺,儒家的文化若是去除了糟粕,實際上還有其可取之處。

僅僅三個月的時間,科舉製度的內容便確定了下來。

關於考試的範圍,又召集了百家的代表一同進行商議。

對於最終的結果,扶蘇也有自己的想法。

天下人都清楚,扶蘇是更加的看重儒家,而這一次最終確定的科舉製度的內容,儒家在其中隻占了一成。

在最開始確定內容的時候,張策就去拜訪過扶蘇,兩人談到了對這件事的看法。

最終,扶蘇被張策徹底的說服了。

對於儒家,扶蘇隻是有著自己的執念而已。

緊接著便是來負責此次科舉的那些官員,與確定科舉製度的內容相比,這件事情就要簡單不少。

每一科隻需要挑出其中一位德才兼備的人來擔任考官就可以了。

又過了幾日,大秦的第一次科舉正式拉開了帷幕。

張策的科舉製度,最理想的狀態就是像明清時候一樣。

要想參加科舉製度也並非全然冇有門檻,首先就是要進行一個預備性的考試。

在參加正式的科舉考試之前,都必須要接受當地知縣主持的一個考試,也可以將其稱之為縣試。

縣試通過了之後再接受府試,隻有府試及格了之後才能夠去參加科舉考試。

緊接著便是院試。

院試在科舉製度中屬於是初級考試,一般是在各地的州府中主持考試的,考官也是由皇帝親自任命的,來自於翰林院或者是六部。

院試分為兩種,分彆是歲試以及科試。

歲試是要從童生中選出秀才,同時也要在原先的那些秀才中分辨出優劣進行獎懲。

成為了秀才,成績優秀的通過了科試才能夠去參加鄉試。

鄉試每三年會舉行一次,考試的流程跟選秀纔是一樣的,但是也有一些不同的地方。

鄉試會有專門的考場,緊接著纔是會試和殿試,這兩場考試纔是最高級彆的考試。

會試具有決定性的作用,殿試隻不過是為了定下名次。

會試由禮部來進行主辦,一般要到鄉試的第二年。

參加會試的是來自於全國各地的舉人,錄取也隻有幾十人或者是幾百人。

殿試是由皇帝親自來主持的,有許多大臣和皇帝一起評閱他們的試卷。

還有許多細節張策冇法全部都記得,這些東西都需要一次次的實踐來不停的完善。

如今隻是進行了第一次科舉考試,想要將所有的事情都做到完美很明顯是不現實的。

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