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歡享小說
  2. 人在大秦造反,開局抓了祖龍
  3. 第507章 自信滿滿的阿三
奔跑的蝸牛 作品

第507章 自信滿滿的阿三

    

-

鹹陽的聖旨不久後抵達,章邯親手接過,目光掃過那些文字,他的嘴角勾起一抹微笑,心中對這位皇帝的敬佩又增了幾分。

在這個時刻,其他國家可能會選擇直接展示他們的力量,而張策卻選擇了更為曲折的道路,用一場精心設計的幻象來誘導敵人。

然而,張策的政治遊戲中有一條鐵律:戰爭可以表現得艱難,但最終的勝利必須屬於大秦。

章邯領命,迅速調動兵力,大秦的海軍,沉睡已久的巨獸,即將再次覺醒,駛向戰場。

隨著大秦國威的艦隊揚帆出海,遠在印度的軍隊也整頓完畢,踏上了征途。

但他們未曾察覺,自己的每一步都在大秦的算計之中。過去一年多,他們的腳步未曾超越嶺南的海港,對於更廣闊的世界,他們隻是遙望。

印度人心中的自負讓他們誤以為大秦不過爾爾,這正是大秦不允許他們深入腹地的用意。大秦深知,一旦印度窺見其真正的實力,貿易的天平將不可避免地傾斜。

印度的自信,不過是大秦精心編織的幻象。不久前,在嶺南港口發生的那場無端的血腥屠殺,震驚了印度商界,卻以最直白的方式展現了大秦的冷酷。

這一事件若不受製裁,不僅是對商人信任的背叛,也是對民眾安寧的威脅。印度曾有意向派遣軍隊追問大秦的罪行,但國家的議事堂並未為這一決定鼓掌通過。

在印度的心臟地帶,議論紛紛,眾人質疑為了一紙爭議,遠赴他鄉動用兵力是否值得。

他們夢想著通過激化矛盾,將這場糾紛推至國家的高度,待到天時地利人和之際,再將曆史的恩怨一筆勾銷,派遣雄師直搗大秦的腹地,讓那帝國承擔相應的代價。

這正是印度政府暗中策劃的棋局。時間的車輪滾滾向前,直至今日,那些貌似商隊的行者,實則是印度官方的先鋒。

如今,印度以此為由,鐵騎出征,誓要在大秦的土地上尋求一個滿意的答覆。

但他們未曾預見,這場征程將如何改寫他們的命運。在印度的大街小巷,當民眾得知這一訊息,掌聲雷動,他們對大秦先前屠戮無辜商人的行為記憶猶新,對政府的袖手旁觀憤懣不已。

那時,民間的怒火彙聚成請願的洪流,渴望加入戰團,為血灑異鄉的親人討回正義。

然而,官方對這些呼聲充耳不聞。如今,軍隊終於向著大秦進發。在平民的眼中,自家軍威赫赫,即便世間有其他強國,印度能與之通商已是最大的謙讓。

他們竟然還不知天高地厚,竟敢於傷害印度的商人。他們自然也冇有想象過會有比印度軍隊更強的軍隊存在。

因此,對於印度的普通百姓而言,這一次出征在他們眼中是一次必勝的戰爭,他們冇有什麼需要擔心的。

這樣的想法不僅僅是在普通百姓之中流傳,即便是印度的軍隊之中也流傳著這樣的說法。

他們以為這一次遠征,隻不過是為他們無聊的日子增加一些刺激,並且還可以趁此機會多賺一些軍功,對於他們而言,似乎這一次戰役,隻是一次觀光旅行。

從將領到士兵,並冇有幾個人把此事放在心上著重看待。

像他們印度的軍隊就是最強大的,所以根本不需要去刺探敵方的軍情,直接把這無敵的艦隊開往大秦的邊疆。

到時候要他們給什麼說法,他們敢不給?

……

章邯點派好兵將之後,便派遣他們前往嶺南港口就位。

即便冇有,這一次印度興兵來犯,這些士兵本來也要派到嶺南港口的。因為前段時間蒙恬回來之後,向張策請願,非洲大陸上需要再派兵增援。

在非洲大陸的遠征中,儘管未遭逢重大挑戰,但那片廣袤的土地仍舊吞噬著無數勇士的足跡。每一塊被征服的疆域,都需精兵良將守護其安寧。

昔日那些英勇的戰士,如今看來已不足以維繫新秩序。蒙恬歸途之中,不僅帶著勝利的果實,更承載著征召更多勇士的使命。

他們將從強大的大秦海軍中挑選而出,以應對印度敵軍的雙重威脅,這是一次策略與機遇的完美結合。

張策的禦旨明確,章邯不必親征,而是將命令與軍隊送往嶺南,交由那裡的蒙恬將軍。當大秦海軍如影隨形般抵達港口,蒙恬接過禦旨,洞察了深意,他的心中泛起了與章邯相同的波瀾。

他迅速地籌劃起戰事,明白了張策的深遠意圖:這場戰爭必須贏,但勝利要含蓄,要給敵人編織一個幾近成功的幻夢。

在強大軍力的支撐下,製造這樣的幻象,比直接的勝利更具挑戰性,需要在戰場上巧妙佈局,演出一場瀕臨邊緣的戲劇。

在這場策略的博弈中,蒙恬深知若故意示弱,雖然我方或許能掌控損失的程度,但敵人的攻擊卻不會有絲毫留情。

若是放水過多,則我方的損失將不可估量;若是放水不足,又可能讓敵軍失去戰勝的希望。因此,如何在這場危機中巧妙地取勝,成為了擺在蒙恬麵前的難題。

在漫長的等待中,蒙恬不斷地在海上尋找合適的戰場,最終他選擇了一處距離嶺南港口三日航程的神秘之地,這裡曾是張策遭遇海難的海域,地理環境異常複雜,隱藏著可以利用的海流。

蒙恬耐心地記錄著海流的每一個微妙變化,準備在決定性的時刻利用這股自然之力。

而在大秦海軍精心準備的同時,印度軍隊卻在輕率地歡慶,他們沉浸在夜夜笙歌之中,未曾覺察即將到來的風暴。

他們甚至已經開始幻想戰後的勝利果實,爭論著是否應該直接占領大秦的土地,將那些華麗的絲綢據為己有。

在印度的議事廳中,空氣中瀰漫著權謀的香氣。一些人輕描淡寫地提出,何必貪戀大秦那片貧瘠之地,他們的版圖不過一隅之地。

若是硬要占據,恐怕會激起他們的不屈之火。不如巧設圈套,誘使他們簽下辱國條約,將那些如水般流淌的絲綢,源源不斷地輸往印度。

這個策略如同一枚棋子,啟用了議會的棋局,引起了一場思想的激辯。另有聲音響起,如同夜梟的低鳴,建議直接派遣印度的智者,去駕馭大秦的命運,或是逼迫他們低頭,成為印度的影子,每年貢獻絲綢作為臣服的證明。

若不從,便抹去這個國家的存在。這提議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,吸引了眾多目光,議會中的氣氛因此變得火熱,各方勢力爭執不休,彷彿戰爭的硝煙已在他們的話語中瀰漫。

但這場看似激烈的辯論,最終隻是沙場上的空炮,冇有實質性的結果。他們心知肚明,此行的目的僅是為了征服大秦,索取一個交代。

至於戰後的命運,那是更高層次的決斷。最終,所有的爭議和酒杯一起,在輕鬆的碰撞聲中化為烏有。

-